淬火 1 2

花紋刃劍料鍛好後,鍛劍師會刨磨出劍的外形,劍的四個面要對稱,劍刃、劍脊的輪廓線要筆直,還要略加修整、研磨,才可進行淬火。 由於花紋刃劍刃是用不同性質之鋼鐵鍛合而成,若是簡單地將劍投入火中加熱,原料中的碳素會溢出或是在不同質料間互滲,為了防止這一現象,鍛劍師要用特殊的土料塗在劍身上,露出劍刃部份,尤其是劍脊部份,必須用厚土層隔熱,以免其硬化。

淬火的溫度是十分講究的,古代的鑄劍師主要是靠觀察火焰和劍刃的顏色來辨別加熱的程度,為了充分觀察刃色和火色,鑄劍師大多喜歡在夜深人靜時進行操作。當劍刃燒到所需的溫度時,便迅速從火中抽出,投入液體中淬火

鑄劍師在淬火時,所使用的冷卻劑,除了清水外,還有鹽液、鹹水、油脂等,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。南北朝在兵器淬火時,「浴以五牲之溺,淬以五牲之脂」。他之所以要「浴以五牲之溺」,因為牲畜的尿中含有鹽分,鋼在有鹽分的液體中的冷卻速度比水中的快,可以得到比水淬更硬的性能。他之所以要「淬以五牲之脂」,因為用油脂作冷卻劑有一定的優點,在低於攝氏三百度時具有較弱的冷卻能力,約為水的十分之一,冷卻速度比水慢,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堅韌的性能,並可以減少淬火過程中的變形和迸裂。

淬火之後還須回火,即將刃部在火上燒至水滴上去如圓珠一般轉動,然後將其慢慢冷卻,回火對劍刃硬度幾無影響,但韌性卻由此提高。

磨礪

花紋刃寶劍組淬火後,就要在礪石上開出刃鋒,開鋒要「自脊至刃,平磨無肩,其刃乃利,妙尤在尖」。如果不肯「用工平磨,止用側銼,將刃橫出其芒,兩下有肩,砍入不深,刀芒一禿,即為頑鐵矣」。鋒刃開出後,再按由粗到細的順序,依次使用不同的礪石縱向研磨劍身,宜至光可鑒人,滑無纖痕,始告完成。

最後,用特殊的溶液擦拭劍身,使劍身上的花紋變得清晰、明亮。古代鍛劍師在進行這一操作時,各有秘傳方法,有的是用某地泥土和成泥,有的是用某種酒類或醋,以取得不同的效果。

至此,花紋刃劍身已製作完成,待配上柄、鞘之裝飾即成為完全的花紋刃寶劍。

 

(有關花紋刃寶劍資料乃根據陳朝波先生在《中國文物世界》發表的文章:中國古代花紋刃製劍術)

 

進一步觀賞

劍辨首頁

中國鋼劍的品質

回主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