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紋刃古劍的製法 1 3

 

少年時,聽過及看過不少有關造劍(干將、莫邪...)的故事,令我覺得鑄劍的人付出血汗和辛勞之餘,還要不斷作科學的假設與嘗試,間中更耍一些魔術戲法,才能成功。例如要煉成寶劍,他們剪下頭髮,甚至注入自己的鮮血等等,當時這些故事對我來說,真是不可思議。

鍛煉好劍,特別是花紋刃的劍,其實有很多步驟;將鐵礦變寶劍,可不真似變魔法嗎?沒有高超技術,不是千鎚百煉,怎得修成這魔法?

冶鐵

相傳干將為吳王作劍,「釆王山之鐵精,六合之金英,開爐冶煉」。所謂「鐵精」,應當是用開採出來的優質鐵礦石,冶煉成的高質量的海綿鐵(結構疏鬆,表面多孔隙,有雜質)。「金英」當是一種含碳量較多的滲碳劑。當時煉了三個月,仍「金英鐵之精,不消淪流」,即鐵精和金英仍未充分熔合,達到滲碳作用。干將和莫邪於是「斷髮剪爪」,將含有磷質的頭髮指甲投入冶爐,磷質使鐵塊表面熔解而起強烈的碳化作用,形成部份熔點較低的鑄鐵,流入海綿鐵面疏鬆的空隙中,這樣碳分不斷滲入,便煉成中碳鋼或高碳鋼,可以用來鍛製寶劍了。

鍛摺製刃

將已煉好的鋼料入爐錘鍛成數塊長條形的薄鋼片,將它們整齊疊在一起,捆紮好,放入爐火加熱。為了幫助鋼片間融合,鍛劍師在鋼料達一定溫度時,撒上陳年壁土細末或是含有稻草灰的稀黃泥等。當爐中鋼料呈半熔化時,就可以出爐進行鍛打了。在錘鍛過程中,泥土和氣化鐵皮形成低熔點的液態硅酸鹽,被擠出縫隙,從而使數塊鋼片鍛成一體而無縫隙。

鍛劍師將鍛成一體的鋼料,撤上細壁土,再入爐加熱,待達到赤灼狀態後出爐,隨即將鋼料折疊或扭曲後進行錘緞。 錘鍛鋼料的關鍵是要在鋼料表面處於半熔化狀態時出爐鍛打,而且鍛打時絕不能使鐵銹、粉及空氣等雜物入折疊層申,否則折疊層之間將無法融合,鋼料也就不能被鍛為一體。

鍛劍師要反復折疊錘鍛鋼料數十次,以至數百次,其目的在於擠出鋼料中的雜質,成為質地均勻、緻密的優質鋼。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說:'凡鐵之有鋼者,如面中有筋,濯柔面,則面筋乃現,煉鋼亦然,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,每鍛稱之,一鍛一輕,至累鍛而斤兩不減,則純鋼。雖百煉不耗,此乃鐵之精純者...'。在錘鍛時,鍛劍師採用不同的方法將鋼料折疊或扭曲,會使鋼料上產生各種形狀的花紋,所以這種鋼料被稱作花紋鋼,中國古代又稱百煉鋼、百辟鋼。

鍛劍師需要錘鍛成兩種花紋鋼:硬鋼軟鋼。因為單一較定或較硬的材質都不能製出精良寶劍。而這就要在淬火過程中下工夫了。

進一步觀賞

劍辨首頁

中國鋼劍的品質

回主頁

還有